你的位置: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新闻 >

教师应借鉴名医精神

发布:2018/06/04 00:00 点击:

医乃仁术,司性命,断生死,为患者生命安危之所系。是否为名医,标准很简单,就看你能否药到病除,妙手回春。教师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要成为名师,自然教学水平要高,教学质量要好,人才培养要多。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教师的普遍愿望,将好学生教得更好也就成为许多教师引以为傲的事。然而,基础教育全面普及的今日,我们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自然人们心目中的名师的标准也需要重新校对。如何将每一个学生培养成遵德守礼的合格公民,如何面对问题学生,如何解决学生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专业成长之路上需要认真面对和探讨的问题。今后的名师,不应是选择性培养,也不应是选择性放弃,而应是解决学生各式各样问题的能手。为此,我们需要借鉴名医精神。

大凡名医,都必备两个高素质。一是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面对一个病号,医生必从获取病人信息入手,古有望闻问切等手段,今有仪器设备与化验。而面对病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分析判断则是颇见功夫的,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制订治疗方案,才会行之有效。大病往往是从小症状开始的,病症难除往往是系统性故障造成的。有经验的医师自然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以综合分析能力是成为名医的关键。第二个高素质,是良好的医德和性格修养。医生每天面对的都是不舒服的人、不开心的事,没有良好的医德和性格修养,就难以热爱和包容病人,很难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很难发挥良好的医疗水平,很难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自然也难以赢得患者的尊重和口碑。只有把挽救每一个生命都看成自己人生的一次挑战,你才可能成为名医。

老师面对的问题与医生有许多相似之处,既有孩子的隐性问题,如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兴趣问题等;也有显性问题,如行为习惯、言谈举止等。隐性问题一般的教师容易忽略,显性问题也难以做到“药到病除”。我常听老师们诉苦埋怨,现在的学生问题太多,不服管教,什么事都无所谓,老师常常无可奈何,束手无策,一些老师就产生了听之任之的想法。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治病救人”比医生似乎更有难度,因为教育的手段越来越贫乏无力。但这不是我们放弃的理由,我们需要借鉴名医精神。

首先,教育应从获取教育对象的综合信息入手。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家庭成长环境的多元化造成了问题孩子问题的多元化。教师在获取孩子成长信息时,需要比医生获取病人信息有更多的感悟、理解和同情,只有这样才能制订具有可感行之有效的矫正培养方案,通过阻断、介入、设计等方式针对性解决孩子的具体问题。其次是与问题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孩子都是有感情的,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爱,每一个家长也是爱孩子的,但是为何许多孩子排斥家长的爱呢?这是因为家庭的溺爱偏爱是带有私心的不纯粹的爱,是没有教育准则的爱,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爱,其效果常常是适得其反,家长的好心却酿成大害。老师应着力回避这个问题,给予问题孩子真诚的、公平的、没有功利色彩的爱,在大爱之中始终关注、矫正、规划孩子的成长,要能准确把握施教的力、施爱的度,力度的把握是教育效果的关键。第三,良好的性格修养是人生导师的必备素养。就像病情可以反复一样,孩子的问题更容易反复。如果说教育的边锁效应可以逐步纠正孩子行为习惯的问题,那么,蝴蝶效应也可以放大放纵孩子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要细心耐心。细心的教师才能观察到孩子的内心变化,耐心的教师才能永远揪住问题不放手,直至问题孩子步入人生正轨。粗枝大叶只会产生失控,毛躁急躁必然出现对立,这是教育的大忌。名师与名医都不会一蹴而就的,他是长久的性格修养锤炼而成的。

我曾在推荐老师们阅读《罪童泪》这本书时,写下了一段寄语:“如果你的教育生涯哪怕只拯救了一个邪恶的灵魂,挽救了一头迷失的羔羊,你也对社会作出了莫大的贡献,其效果不亚于培养一茬优秀生。”

名医的光环下催生了许多著名的大医院,我希望我们的学校特别是相对薄弱的学校,多产生一些解决孩子问题的高手,让认真面对和解决孩子问题成为每一名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追求,让每一所学校在“名师”的支撑下都办成家长满意的好学校。(作者系市七中校长刘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