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校园——用传统文化经典培育当代青年文化自信
用传统文化经典培育当代青年文化自信
高一年级支部党员 冯娴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育当代青年文化自信自强的神圣使命,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让传统文化走进青年的内心,成为他们自信人生的底色。
高一年级支部党员 冯娴慧
以经典的永恒价值培育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跨越千年而历久弥新,她之所以焕发着如此鲜活的生机与活力,正在于她有着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体悟经典的永恒价值,能够消除学生与传统经典的距离感,从根本上建立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
例如在《论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将重点放在儒家倡导的普世价值上,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递的友善,还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诚信,都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价值,要让学生体悟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提出,也是源于《礼记》中“天下为公”的思想,这种文化基因是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在今天依然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芒。
经典之所以永恒,是因为她关注和思索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永恒的主题。在《老子》经典阅读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切入,进而体悟道的永恒价值。于是,我引导学生拓展诵读郭永进老师的《道德经妙解》,将经典诵读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经典的学习,让学生更加关注地球,关注自然,关注生态。
以经典的实用价值培育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般以经史子集分类,除了经所传递的永恒价值,教学中还应当深入挖掘历史和诸子百家中的实用价值,当学生体会到经典有用,自然就能升起文化自信。例如《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其中运用到的先破再立、纵横捭阖这些演说术,就具备很强的实用价值,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演说口才能力,甚至还可以运用到当今的大国外交领域。
这种实用价值,可以通过多种创造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体验,可以是辩论课,可以是电影课,可以是表演课等等。例如讲到《史记》经典篇目《鸿门宴》时,就可以创新课堂模式,让学生用情境表演的方式,在表演中揣摩人物心理,透过经典看懂人性、读懂人心,这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
以经典的美学价值培育文化自信
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第三个门径,就是展现经典的美学价值。经典不仅是永恒的,有用的,她还能给生命带来美的享受,滋养现代人们的心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声、色、光等要素,跨学科融合教学,如《诗经》吟诵,用歌声展现中华文化的音韵美,如彩笔描绘《春江花月夜》,用颜色展现中华文化的画面美,如《红楼梦》大观园专题研究课,用结构展现中华文化的建筑美。还有服饰美、文字美、情感美等等。这种美学体验愈强烈,学生对经典的兴趣就愈浓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也会愈加深厚。
总而言之,培育当代青年文化自信,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经典中的价值,引导学生体悟经典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强大有力的实用价值、优雅多姿的美学价值,让经典走进学生的内心,走进现实生活。当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成看得见的影响力、用得上的生产力、记得住的生命力,文化自信就在青年的心中破土、生根、发芽了。
来源:党政办
美编:方籽妍
初审:向学迪
终审:喻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