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的挚友,在将心神沉浸于其中时,人的生命和经验往往会因此会得到延长或是丰富。而众多执笔者中,我独爱余先生的字句。先生写乡愁,不是大开大合的将满腹愁情倾泻而出,而是借助他物而歌咏心灵,譬如地图上的万里长城、江南春雨……
先生的书,起初读时只觉得过于深奥,有许多似曾相识,细细读来却又未曾谋面的词句。或者是中英夹杂着,让脑海中的语言系统切换个不停。如此复杂、如此深邃、却又如此引人入胜。
文中,先生仅因为一张日本人笑着与长城的合照而气愤,气急之下他第一次在几个女儿面前破口大骂,甚至还专门为此写了一封信要寄给长城。我不解他的用意,甚至也像那几个邮政局里的小姐一般觉得不解和搞笑。她们不解的是,一封连收信人都不明的该怎么寄出呢?而我则是不知晓这情节的寓意。余先生对此未作说明。次日,我反复研读终是明白了,先生大抵是有些想念旧大陆了。文中反复提及到阿里达的山,读者若只是粗略的一过,便只觉得他是想爬山了,但仔细一看字里满是对祖国的思念。因而,我终究是懂得余光中字字不提乡愁,却又句句都是乡愁的美了。假使先生描写思乡之情,就是直白地告诉你乡愁是什么,那么就显得单调。若不写万里长城,那么当你听到它时,是否会记得有一位诗人将乡愁寄在小小的信件之上。
遥远的太平洋彼岸,思念萦绕在那无法望见的地方,先生的亲朋们是否能理解他口中所说的江南烟雨呢?又或者仅是草草看过,便读懂了余先生字里所写的乡愁?
因此,先生所想表达的思乡之情埋藏在那些看似复杂而深奥的文字中。若是让我去写,我写不出这般优美华丽的辞藻与仔细看满是乡愁的深情。哪怕是写了,最终也词不达意罢了。先生书里写了“列车的前座,不是李白也不是苏轼”。先生写今昔对比,是将自身代入历史的长问之中,他写黄河时也提到了阿里山是黄问的起源,我知道先生还在说我们的祖先也来自黄河流域,先生后面也不再提起,但我们在阅读中也逐渐明了了。这大概就是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了吧。
现在想想我一开始看这书的目的并不纯粹,仅是想着拿它来提升文笔,可当品读时不知不觉之中忘却了这份目的,转而沉浸于那些字之中。如今我认为字句的斟酌不是那么重要,遥想先生的文笔,将两岸游子的心紧密相连。明明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哪管春夏与秋冬。”当我看《听听那冷雨》时,还有一件趣事儿,第一次听它的名字时以为是一本小说,可当看到它时才发觉这哪是什么小说,分明是一篇散文!之前我还未看完,但已觉察到属于无数游子的绵绵愁情。读到先生的文章仿佛嗅到夏至暖阳,秋日黄叶,冬日的新雪,文字的意义,大抵便在此处了。
先生的文字很有趣味,读它时我只觉得时间过得如此慢,可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我却只读了那么几章,一时之间我竟不知是时间漫长,还是品读得慢。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在此时大抵是有些体味到了。
古人徜徉于山水之间,生发着兴衰之感。如今,捧着这本书籍,执笔者的文学趣味与深邃思想,倒是口舌生香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我爱书,仿若爱自己一般深情。翻开那流淌着几千年文明河流的载体,深深地,深深地,望着这河将一切席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