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每年获得7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
4月1日,岳阳市九中2010届毕业生赵泽琦收到了世界排名第一的顶级名校――美国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将获得每年7万美金的全额奖学金。今年全球共有37317人申请就读哈佛大学,而该校在全球只录取了1990名本科生,赵泽琦就是其中的一位。
赵泽琦2008年进入岳阳市九中学习,2010年公费考入新加坡中华中学,后在新加坡维多利亚初级学院就读,2014年12月高中毕业。4月8日,他回到母校岳阳市九中为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的学习经历。
愚人节当天被哈佛大学录取
“3月底4月初是美国高校的发榜季。哈佛大学是4月1日当天凌晨5点多出结果,我一直熬到那个点都没睡。”当看到自己被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后,赵泽琦很激动:“我扑到床上把我妈从睡梦中叫醒,哽咽着告诉她我考上了哈佛大学,翻译录取通知书给她听。可我妈妈当时很淡定,还安慰我。”赵泽琦笑着说,当天恰逢4月1日愚人节,他还在朋友圈里写下这样一句话:好怕这是一个愚人节的玩笑,明天就不见了。
赵泽琦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爸爸原是印刷厂的一名工人,工厂倒闭后,做过很多份工作,现在在一家超市工作,赵泽琦曾戏称老爸为“打工皇帝”。而母亲则在家附近开了一家理发店,“我小时候并没有买过很多玩具,那时候去肯德基吃一个汉堡都是考了全班第一才能获得的奖励。”“爸妈从小对我比较放养。对我学习上的事一般不太过问,我的学习,他们比较放心。”赵泽琦告诉记者,从小在父母教导下,自己心态比较好,遇到考不好的时候,父母总是告诉他,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自己不后悔,结果怎么样,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赵泽琦从小学到初中都没上过补习班,“当时很多班上的同学都在上补习班,但我个人觉得上课跟着老师走,不懂的可以课后问老师,学校的资源已经够多了,没必要去上补习班了。”赵泽琦认为,现在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其实没那么紧张,学生们应该享受无忧的青春,没必要每天上补习班。
初中毕业后考入新加坡中华中学公费就读
赵泽琦的初中在岳阳市九中就读,教了赵泽琦3年的班主任巢欣至今对他印象深刻。“他不是最优秀的,也不是最有天赋的学生,他是靠着自己一步步努力和坚持走到现在的。初一初二时期他一直在年级20-30名左右,到了初三第二学期才达到巅峰,但取得的最好成绩也才是年级第三名。”巢欣告诉记者,赵泽琦这个学生情商比较高,善于与人沟通,性格开朗,会主动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巢欣说,当年赵泽琦是学生会的副主席,广播站的播音员,爱好广泛,综合素质高。
初三下学年,赵泽琦面临着就读高中的压力。当时,由中国教育部和新加坡教育部负责实施的“中国初三毕业生赴新加坡学习全额奖学金计划”已经启动,岳阳市第九中学是其招生学校之一。经过学校的层层推选,赵泽琦参加了当年新加坡中华中学组织的笔试(英语、数学、智能测试)和中、英文两种语言的面试后,被新加坡中华中学录取为公费留学生,他获得了包括学费食宿费和往返国际机票在内的全额奖学金,成为当年新加坡中华中学在内地招收的15名奖学金生之一。“新加坡的学制是初中四年,高中两年,我们一去要从初三开始上课。”在新加坡中华中学就读2年后,赵泽琦考入了新加坡排名第一的公立高中--维多利亚初级学院,2年的高中生涯后,2014年12月,他从维多利亚初级学院毕业。“当年我父母总是担心我在新加坡的生活,会不会受到欺负,还一度怀疑这个学校是不是真的。”赵泽琦笑着告诉记者,直到2011年,学校邀请家长去新加坡旅游,“看了那边的情况后,我妈才不担心我了。”
直面困难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进入新加坡中华中学就读的第一次英语大考,初中在学校英语成绩一直都是110分以上的赵泽琦,在新加坡的英语考试中只拿了8分。“当时那种在异国他乡的无力感和担心自己会被送回国的恐惧感深深地压抑着我。”至今,赵泽琦都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当时我的英语老师Mr.Lin在我的试卷上写下:下课来见我。我以为他是要责备我,没想到他却跟我说了很多他自己以前的故事。”赵泽琦说,当时英语老师跟自己说,他并不担心自己的成绩,却担心因为这次的成绩而彻底丧失自己的信心。
在Mr.Lin的鼓励下,赵泽琦每周五早上开始和他开小灶:改作文、练口语……从一开始作文的“满江红”和英语说话的结结巴巴,到后来作文被当做范文、口语考了全班第一,赵泽琦一步步的进步着,在新加坡学习的第一年年底,赵泽琦考到了全年级第一名,“高中阶段,我们学校不排名,但我的成绩只能算是上等,不是最好的。”
出国留学这四年,赵泽琦除了直面学习上的困难,认真学习之余,还积极参加各项社团活动。“前两年,我参加了合唱团。高中两年,我参加了学生会、吉他社、书法社和公共演讲社,还去新加坡的精神病院去探访病人,组织筹办音乐节。”赵泽琦告诉记者,2014年,他还和社团成员一起邀请了新加坡20多所中学的学生用牛奶盒做成一个像城堡的建筑,打破了世界吉尼斯纪录。“通过这些社团活动,我认识了很多不一样的人,学会了尊重和沟通,而这些都是书本所不能带来的。”赵泽琦说,在出国留学的这四年里,他发现人生其实还有很多不一样的活法,而他乐在其中。
告诉哈佛面试官不知梦想是什么
2014年12月,赵泽琦从新加坡维多利亚初级学院高中毕业,随后申请了美国的多所名校全额奖学金就读。“受到学姐的影响,我想出国留学,但不想给家里增加太多的负担,所以,我想要申请全额奖学金就读。”赵泽琦说,在美国高校录取中,只有正式录取才会有全额奖学金。而在4月1日这天,他终于收到了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的正式录取的通知,每年将获得7万美元的奖学金。
“在这次录取的面试过程中,哈佛大学的面试官问我,我的梦想是什么。或许你不会相信,我的回答是不知道。”赵泽琦告诉记者,4年前,自己去新加坡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化学工程师,但现在他的梦想变了,直到现在,他都不知道一名化学工程师具体是要干什么。“我觉得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赵泽琦说,他将去探索一件事情,可以让自己在接下来的五六十年一想起就很激动地起鸡皮疙瘩。
“在新加坡的高中学习中,我选择读了理科。”赵泽琦告诉记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更喜欢人文科学,喜欢社团活动中和他人观点碰撞的快感,“所以,大学我可能会选择学习人文科学、经济学、心理学之类的学科。”赵泽琦说,哈佛大学将在8月份正式开学,在这段时间里,他将会在岳阳一家保险公司实习,然后计划暑假和同学一起去毕业旅行。
附赵泽琦在岳阳市九中演讲全文
尊敬的杨校长、各位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是赵泽琦,岳阳市九中2010届毕业生,同年被新加坡SM1奖学金项目录取,开始了我在新加坡中华中学和维多利亚初级学院的四年学习生活。去年我从维初毕业以后申请了美国的多所名校,终于在4月1号早上收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以一个学长的身份跟学弟学妹聊聊天。我想感谢杨校长和九中老师们的邀请,我收到邀请之后比等结果还紧张,茶饭不思了好几天,终于也是减了几斤肉。一开始我并不知道要跟大家说一些什么,不过在新加坡听过的很多演讲——包括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和新加坡教育部长的演讲——帮助了我很多。现在回想起这些演讲让我意识到,他们说的一句话我都不记得了,所以接下来我的演讲只要能让大家记住任何内容,我觉得我就比他们成功了。
首先想跟大家聊聊校园演讲怎么也躲不开的话题——梦想。四年半以前,我刚收到新加坡奖学金的录取信息之后,我也曾荣幸地获邀来九中跟当时的学弟学妹交流。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我也谈到了关于梦想的这个话题。当时我说我想当一名化学工程师,这是我从小以来就有的梦想。因为刚进小学的时候,每当老师问起我以后的梦想是什么,我就会说:“我想当一名科学家或者工程师!”这个时候我总能得到老师的赞许和欣慰的目光——那让我也很开心。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有点天真。(Too young too naïve.)因为直到去新加坡之前,甚至直到现在,我也不清楚一名化学工程师具体是要干嘛的。如果你连自己要到达的方向都没有弄清楚,目的地有什么在等着你你都不知道就已经启程出发,那么当你历经千辛万苦达到终点的时候才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白白浪费了大好青春,这不是一件很让人无奈和沮丧的事情么?
那么很多人会问,既然你现在不想当化学工程师了,那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这也是哈佛面试官在岳阳给我面试的时候问到我的问题。我想很自豪地告诉大家,就像我当时告诉我的面试官一样:我并不知道。其实这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告诉人才济济的顶尖大学的面试官你不知道你想干嘛——很有可能会让她失望。但是这是我真实的想法。自然,中国的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老师教育我们从小要“志存高远”,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我也认识很多被名校录取的学生,他们满怀壮志,而且也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干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也很敬佩他们。
可是对我而言,在我出国留学的这四年里,我发现人生其实还有很多不一样的活法。有的同学对音乐感兴趣,所以他们在高中就组乐队在公共场合演出,甚至在社交网站Youtube上小火了一把;有的同学对运动感兴趣,他们在学校每天训练好几个小时,赛季时甚至每周要训练几十个小时风雨无阻,最后帮我们高中拿到了新加坡的足球、武术、曲棍球等多项全国冠军;还有的同学喜欢唱歌、舞蹈,最后代表学校参加国际大赛拿到了合唱全球第七、街舞三个舞种的全球第一的好成绩。这些传奇一般的人物就是每天和我一起上课、一起参加社团活动真实存在的人。我也问过他们,你们以后的梦想是不是就是从事你喜欢的这些活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告诉我:不一定。我继续问到,那么你们为什么愿意为了这些活动付出这么多汗水和努力。他们说,因为我现在很享受,也许我以后会喜欢上别的事情,到那个时候再说吧。而现在的这些活动是我现在很喜欢的,这些跟同学一起奋斗的过程是让我很久以后想起来都会很开心地笑的。
所以在新加坡的高中,我参加了四个社团活动。这对于一个普通的高中生算是很多了。我发现在我的活动中,我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人,组织了很多有意思的活动,这些都是书本所不能带来的。我也在这些活动中越来越迷失——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那么十年后、二十年后的我又将会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呢?
这种迷失感直到我在研究大学的时候,看到一个哈佛的宣传片才得以释怀。有一个哈佛的毕业生,她刚进大学的时候百分之百肯定她想学数学,以后从事数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可是当她毕业以后才发现她真正最喜欢做的事是做糕点。她放弃了华尔街原本唾手可得年薪上百万美元的工作,自己开了一家糕点店。在这过程中她越来越热爱制作糕点,这样的热情和投入也为她赢得了更多的客户,她现在已经是波士顿四家糕点店和一家餐馆的老板了。
所以我猜我想说的是,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真的实现了呢?可是梦想不一定就必须是忧国忧民拯救世界这样的梦想。在我们找到自己真正的梦想之前,不要过早地排除人生多种的可能性。我们还处在十八九岁的年纪,学弟学妹们你们应该才十四五岁。我觉得我们还需要探索,需要发现,需要找到一件事让我们接下来的五六十年一想到就很激动地起鸡皮疙瘩。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有很多的想法,甚至改变几次人生的方向,但我认为这是完全没问题的。只要你自己做足够了研究,真心地想从事一件事就算整个世界都反对你也想坚持自己的事,那么去做吧。不管你是想当糕点师、九中校长、甚至职业电竞选手——当然我希望你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在体验之后再作出决定。But be sure to follow your heart.
当然,追寻梦想是有成本的。你所在的环境越精英,就越容易向世界妥协,而相应的追寻梦想的代价就越大。正是在这种高风险的压力下,多少学生选择了那条相对最容易的,成为优秀的庸碌者的路径。你知道这或许不是自己最想要的,但是在确信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之前,还是不敢放弃手中的权宜之计,直到最后永远也没有机会发现真正的梦想是什么。
所以大家都在彷徨。
你也许现在就在期待一个答案,但是我给不了,连一点线索也给不了。从小到大,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我们都以为到下一站会指向一个更明晰的目标,但结果恰恰相反。知道得越多,才明白自己不了解的越多,在成长,也越发迷惑。到了生命的某个节点上,很有可能终于由所有已知未知中领悟出方向,但你也无法预期这个节点在什么时候可以出现。很多时候,是不期待正确答案的。
不期待正确答案,这也许正是青春的美丽之处,彷徨的意义所在。(Long pause)
我很荣幸,是今年哈佛全球录取的1990名本科生中的一位。可是也许你们永远也不会认识另外35317名同样优秀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我杰出很多的申请者。他们也许正在经历一场人生中最难接受、可是又最磨砺人的考验——失败。这是我今天想讨论的第二个话题。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幸运儿,从小在重大的节点都比较的顺利。我知道在座的很多学弟学妹跟我曾经一样,担心自己考试失败,担心自己辜负父母老师的殷切希望。这种长期的焦虑感也许也是我们动力的来源之一。可是谁能保证自己永远不失败呢?
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到新加坡的第一次英语大考。大家可以猜下换成百分制后我拿了多少分。初中在学校英语成绩一直都是110+以上的我,第一次在新加坡的英语考试拿了——8分。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的心情。那种在异国他乡的无力感和担心自己会被送回国的恐惧感深深地压抑着我。这种害怕失败的心态只是加剧了我考试考砸以后失落的心情。我记得当时我的英语老师Mr.Lim在我的试卷上写了:下课来见我。我本来以为他是要责备我的,没想到他却跟我说了很多他自己以前的故事。他说他并不担心我这次的成绩,却担心因为这次的成绩而彻底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他知道很多中国学生在分数膨胀(grade inflation)中建立了对自己很强的信心,可是对于失败的恐惧感让他们在面对失败的时候无所适从甚至一蹶不振。
在Mr.Lim的鼓励下,我每周五早上开始和他开小灶:改作文、练口语……从一开始作文的“满江红”和用英语说话的结结巴巴,到后来作文被当成范文、口语考了班上第一,我很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也很清楚的意识到,正是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错误,让我有了改正的机会,让我吸取经验在真正的重要关头顺利渡过。
所以失败真的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再也没有勇气站起来。我记得以前初中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巢欣老师就说过:你们还年轻,失败的成本还不高,所以不要害怕犯错误,因为你们可以从错误中总结经验重头出发。当然我觉得她肯定不是鼓励大家去多犯错,而是建议大家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次失败而把Loser(失败者)的标签强加给自己,从此放逐自己一蹶不振。我知道中考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当然我希望你们能够都考出很好的成绩为母校增光;可以有第一名就肯定有第二名,这种机制是残酷的。不过不管你们最终的成绩怎么样,我都希望大家不要用一个数字来决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是的,每一次重大的考试都是一个转折点;但是没有哪一个转折点是终点。
最后,我想说一下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公平”。从小到大,我体验过了很多种不公平。我出生在一个很普通很一般的家庭,跟很多同学不一样,很小的时候我没有买过多少玩具,那时去肯德基吃一个汉堡都是考了全班第一才能获得的奖励。很多同学是从小就在各种兴趣特长班和补习班上课,而我直到初三毕业都很少去补习。我去过一些同学家,也很羡慕他们家富丽堂皇的装饰;我几乎不带同学去我家的,因为我怕他们嫌我家小。现在想起来好像当时是挺可怜的。不过谢谢我妈的教育让我一直都对这些差距不是特别敏感。
也许会有同学抱怨:“爸妈,你看那谁谁谁买了什么什么什么我就没有”,就跟爸妈抱怨:“你看那家谁谁谁考了多少分你就没有”一样。我也曾抱怨过。在申请美国大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很大的不公平。美国的绝大部分大学都是”need-aware”,也就是说你的家庭背景支付能力是学校会不会录取你的很大因素。
是的,我们从出生开始所获得的资源、条件就不一样。这公平吗?也许不公平。但是所谓的“绝对公平”是很难实现的。我一直坚信每当上帝关了你的一扇门就会给你开一扇窗。当我在新加坡精神病院做义工的时候,那些老人们的痛苦深深地触动了我。他们很少有亲人看望,甚至回答不上来“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这样的问题。而我,一个四肢健全头脑清晰的年轻人,又有什么资格抱怨社会的不公平?
面对与生俱来的“不公平”,我们可以怨天尤人把错误怪罪给长辈,可是这样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们所看到的新闻媒体很喜欢报道“寒门弟子”考上好学校这样的故事,而媒体没有告诉你的,是这些学校招收的更多来自富裕家庭从小就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学生们。为什么媒体更倾向于报道前者?因为他们克服了更多的困难,达到了先天条件比他们好的学生没有达到的程度;因为他们是一种力量,让大众看到解冻凝固的社会流动性的可能性,不再抱怨成为不了“富二代”而自己用双手成为“富一代”。
我希望我可以成为这样的一种力量。
前面说到的美国大学申请中的不公平。肯定有人会有疑问,那么为什么我会被哈佛大学录取。其实,哈佛大学以及其他美国的7所顶尖名校实施”need-blind”政策,也就是如果你被录取,那么他们会根据你家的实际情况提供奖学金,不会因为你支付不起昂贵的学费而拒绝你。这样的政策也是一种力量,让像我一样的申请者也能够有机会体验到世界顶尖的教育。而我,希望这样的力量能够更多、更强大。
在演讲的开始我说过,我现在还不知道我想做什么。是的,我不知道十年后二十年后的我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着怎样的人生。但是我想,在我的愿望清单上有一项肯定不会变,就是把我曾经获得的机会提供给更多需要的人。在我二十年的人生中,我想感谢的人太多太多,而我觉得报答他们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们曾经给我的帮助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我,诚挚地邀请你们,加入我。相信自己,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将来也能够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价值。
就在昨天晚上我收到了一份很特别的礼物——我在部队当兵的哥哥亲手写的信和一本书。他在信里跟我聊了很多问题让我有了今天的这些反思。我想用他给我的信的结尾来结束我的演讲:
勿忘初心。
这是对我自己的警示,也希望大家能够保持一片赤诚的心,去干你自己想干的事。
祝大家前程似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