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力行 下水作文——高一散文写作漫谈
学科分类 |
中学语文 |
论文编号 |
|
岳阳市2012年度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评选
参 评 表
论文题目 |
身体力行,下水作文 ——高一散文写作漫谈 | ||||
作者姓名 |
刘朝晖 |
办公电话 |
8600073 | ||
手 机 |
15107304598 | ||||
作者单位全称 |
岳阳市第七中学 | ||||
论文所属学科 |
语文 |
学段 |
高中 |
身体力行 下水作文
——高一散文写作漫谈
刘朝晖
(岳阳市第七中学 湖南 岳阳 414000)
摘 要:很多人都认为,语文老师应该能说会道,写作文采飞扬。其实,很多语文老师手中之笔锈迹斑斑,文思枯竭。这样又如何理直气壮地对学生作文吆三喝四?这样又如何对学生作文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样又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写作?只有每次作文亲自下水试一试,才能理解学生作文的烦恼与困惑;才能使你的指导更具方向性;才能使你的评点更具权威性;才能使教学相长不再是空谈。
关键词:下水作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下水作文"中的"下水",是借用游泳术语。要想学会游泳,必须下水实践;学习写作,道理亦然。因此,所谓"下水作文",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作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学生应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作为语文教师,也应该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像语文老师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却要学生有感情朗诵文章,那味道差之千里。诚然,毛泽东没打过仗,却能指挥百万大军行军作战,许多清华大学理科毕业涉政的国家领导人却能指点江山,但如能理论联系实践,何尝不更完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是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沈成文在执教期间,就身体力行,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贴在教室墙壁上,让学生评点,教学相长。而且,教师亲自动手写“下水”作文,言传身教,可避免空洞抽象的指导,说服性更强,收效更好。
于千万老师中,若干年后,能让学生忆念的必定是一个有个性的老师,而语文老师写下水作文一试水之深浅,一展身手,必是一大特色,也能让学生欣赏你的才气, 赞叹你的文采,从而爱屋及乌,喜欢你的课,喜欢你的人,让语文课变成乐教乐学的课堂,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现实生活中很多语文老师讲写作要领,讲写作规则,头头是道。往往讲完即布置作文,并规定火速交来,不得迟疑。而往往我们的学生叫苦连天,敢怒不敢言,师命不敢违,而往往我们的语文老师处之泰然,往往对学生反映表现漠然,往往认为实属必然。不这样,怎么写出好的作品呢?只有自己亲自写作,方发现创作是一件艰辛的事情,长期疏于写作的老师,脑海空有审题、立意、结构、修辞等术语,而没有灵性的语言,没有富于生命力的文字,失去的恰恰是写作的灵魂。比如作文《奋进---青春的号角》,要语文老师谈审题立意,像模像样,但真正把审题落到实处,确实困难,它要融奋进、青春、号角三者为一体,三者兼顾并非易事。只有自己写作,才发现,这篇文章难的是又要把三者融为一体,又要突显奋进之重点。因此,能宽容大多数学生要么只讴歌青春,要么只言及奋斗,号角更是遗落荒野的写作。我模仿莫言《蛙》的结构,以号角为线索,以号角分列三个小标题,第一部 拿起号角,冲锋陷阵第二部 尘封号角,遗落荒野第三部 重拾号角 祭奠青春。又以三封短信把号角青春安置好,中间主体部分专言奋进,方才对三者进行了妥善的安置。
理想往往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不排除每个语文老师心中有下水作文的理想,但要写好下水作文,谈何容易,况且还有每次学生作文与之比较,虽然有韩愈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澄清,但还是忧心忡忡,生怕为师不如弟子。
那么如何写出好的下水作文呢?
因为高一学生的特点,因为高一教材的特点,适合安排写人叙事写景散文的写作。这里就如何写好散文,谈几点实践经验。
细读文本,模仿写作。教材之意义就在于它是活生生的例子,放着现成的不用,而去舍近求远是不可取的,况且,教材是许多专家学者精挑细选,通力合作的结果。高一必修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歌。《荷塘月色》就是经典美文,清华大学月下荷塘有着静谧朦胧、清幽优雅的意境美。为了这种意境,作者调遣各种感官写景,让联想想象齐出动。刚学完随即与学生同题作文《初冬的校园》。
清晨,沿着校门右侧的水泥道前行,两条水泥道旁是直冲霄汉,蓊蓊郁郁的常绿樟树,树冠与树冠枝叶相连,两树在高空交织成一拱形荫蔽着道路,从这头看到那头,就是两条树廊,让我想起新婚大典上一列列拱形的花门。树下是散落一地的樟树籽,像黑豆,像黑珍珠,只用脚轻轻一踩,里面绿色的肉汁袒露无疑,一股樟树叶片般的清香漫溢而出,一路走过去,一路踩过去,如炸黄豆般脆脆的娇音盈耳,清幽的芬芳令红袖添香。
一条水泥陡坡通向田径场,虽是冬日,仍然可见许多晨练的体育生从坡下跑向坡上,进行体能训练,甚至有的男生光着膀子,一条短裤,显现健美的肌体。坡下远处的田径场一隅,靠围墙内侧,蓬蓬杂草丛生处,一团乳白色的雾气浮在地面上方,似牛乳色轻纱,似升腾的炊烟;似《西游记》中仙境,轻盈柔美,缥缈缭绕,蔓延升腾。环顾四围,其余地方又没见同样景致,一重天,两重境界。要是正好一衣袂飘飘女子闪过,那便如在牛奶中出浴,娇媚淡雅,超尘脱俗。此景此情,在大山深处是不足为怪的,可一墙之隔便是闹市,而能观此景实是罕事。(《初冬的校园》下水作文片段)
因校园之区别于闹市车水马龙,喧哗漫天而构织了一个清幽雅致的意境。片段借助视觉、听觉、嗅觉描摹事物,借助联想想象写所看,写出校园形美色美声美。不但如此,还思接千载,思绪飞过山飞过水,想到家乡母校,家乡高中母校的失去而心有戚戚。此乃模仿之一。
行踪路线由立足点水泥路,漫步游廊登高楼又回到来时水泥路。心绪由读不出新鲜,厌倦到诧异校园优雅之境而心灵像被清幽雅致虑过,像醍醐灌顶。此乃模仿之二:回环宛曲之美。
心有丘壑,细处落笔。写作应有篇章意思,正如莫言所讲“要有大气象”。如写《遗憾》一文。我把我们儿时的遗憾与现在孩子的遗憾融合在一起来写。双线如并蒂莲开,平行展开。结构宏大,但真正写作又从细处落笔,着重从吃的角度进行表现,如写小时候红薯的吃法就介绍了不下五种,从而表现我心中构织的乡村画面,乡村情节,精神故土。
孩子们,我们有我们的遗憾,可我们也有我们的记忆。你们不懂红薯可不可以生吃,因为现在几乎没人生吃红薯,可那时的我们也视之为水果,我们实在牙痒痒了,会挖个红薯解解馋,我们知道哪种红薯适合生吃,那种适合熟吃。那白色的,那里面红心的红薯生吃水分多而脆,而甜;那硬度大的适合熟吃,熟吃粉多,不水泱泱的,不稀烂如泥的。熟吃还可烤着吃,就着灶里的柴火,洗净掩埋于火堆中,一段时间取出,外硬而内软,香气四溢,未曾进口而往往口水直流。还可煮了做菜吃,切成片或丝与芋同煮更好,红的薯,紫的芋,色彩搭配极佳,红薯又弥补了芋头不够甜之缺陷。最传统的吃法莫过于与米饭同煮,饭熟,薯熟,它还是饥荒年代米饭的替代品,为了充饥,农民会在秋天把红薯切丝,晒干,装进麻布袋,封口,过冬拿出来煮饭吃,家境殷实则放的红薯少,家境贫寒则放的红薯多,甚至多者竟是整锅红薯。孩子们中也会有那些吃多了无论如何再不肯吃红薯的;也会有那些如朱自清而死也不愿吃救济粮的刚烈着。还有一种吃法,选取那成串的个儿硕大的,吊在房梁上,老鼠偷食不到,搁置一段时间再生吃格外清甜,肉质阴干,瓷实,又不焦干,水分适中。(《遗憾》下水作文片段)
源自生活,本真写作。因为我生活在农村,无论身处何方,灵魂中泯灭不了乡恋的情愫,致使乡村总是出现在我的很多文章中,故乡的橘园,故乡的母校,故乡的湘江,故乡的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入住我的文章。我是在写物,写景,可处处有我的影子。无论写景还是写物写人,都免不了烙上自己的审美,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情趣。这大概也是散文之于小说不同之处,散文彰显作者内心,散文中的我往往是真实的自己。
没人逼迫我们学这学那,鸡啼蛙鸣蝉叫狗吠就是天籁之音;田野村落山峦河湖就是一副大气磅礴的水墨画;鸡行鸭走鱼游鸟飞就是天然曼妙舞姿。
孩子们,你们的遗憾不一定是坏事,它标示着城市化的进程;它又是坏事,它标示着城市包围农村的趋势,它标示着乡村的沦陷。我认为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有一个这样的故乡: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带月荷锄的农人。那里纯净,那里朴实,那里本真。哪怕吃珍馐佳肴,哪怕住皇宫深宅,哪怕着凤冠霞帔,哪怕镶金戴玉,哪怕身居高端,我们都不能遗忘精神的乡村,精神的故土。否则,我们就失去了真正的故乡,失去了心灵的家园。(《遗憾》下水作文片段)
我这样等待,也许仅是我一厢情愿,乡村,它知道么,它还是依照时代前行的步伐在改变。我这样,那些满坡满路的绿会这样想吗?它依旧疯长,依旧淹没人迹,依旧遮挡天日。也许这是一种最自然的释放,于它,也许是好事,于我,觉得疏于打理,疏于捡拾,少缺了一份精致,少缺了一份投入,少缺了一种人情的味道。我不是要园艺工人专业齐整的修剪,不是要刻板与模式化的雕琢,我觉得那是对自然的一种过分人为的干预,违背生命本身的意愿。我希望的是有用心良苦的的修饰,有过打理的痕迹,而非刻意而为之,它应该是整洁,朴质,庄重,大方,安闲,得体。 (《等待》 下水作文片段)
目光深邃,理趣表达。好的散文,必是极具情趣,又富理趣的,要从平常中看出深刻,要从深刻中体悟本质。比如《游褒禅山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比如韩少功《阳台上的遗憾》“遗憾永远是历史进步的影子”。比如季羡林《听雨》“此时有声胜无声”。 毕淑敏《我为什么打你》“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培根有一篇题为《论律师》开头的几句话:“为人打官司是伤天害理之事。虽然律师有时也可以主持正义。但律师承包案件绝非出于对你的同情,而只是为从你的官司中谋利。”这些都是揭示平常人事物哲理的的动人文句,综合了诸如见解精到、思想睿智深邃的趣味。
没有遗憾就没有渴望;没有遗憾就没有弥补遗憾的干劲;没有遗憾就无法感知那没能得到的美味多甘之如饴;没有遗憾就不能体味那一朝得到的心醉神迷。(《遗憾》下水作文片段)
这恐怕是任何学校教育短期之无法达到的魅力;这也恐怕是军训教大家欲罢不能,欲弃太难,爱与痛并存的一个深刻缘由。(《七天》下水作文片段)
涉猎群书,多样写作。如果学生每次看到的都是一个味道的开头,一种行文模式,一样的语言风格,务必审美疲劳,这样逼迫自己多接触各种作家作品,尝试各种创作风格。我的文章受到莫言语言之铺排,季羡林之梦幻色彩,韩少功之本土写作等等作家的影响。五篇下水作文结构各异,风格同中有异,力求变化之美。
勤于摘录,运用写作。我会把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佳词丽句学以致用,“焜耀、倚闾而望、暗陬、葳蕤、觳觫”都曾被我写进《冬思》《等待》等文中。一个学期摘录近三万字,写作近一万五千字。
下水作文,是语文老师魅力的展示,是平等写作态度的呈现,是师生互动的实践,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站在岸上指挥,要么只见浑水,不见游鱼;要么见到肥鱼,又捉摸不到。语文老师在授之以渔的同时,还得下水捉鱼,方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只有自己身体力行写作,反过来才能更好地指导写作,所谓“实践出真知”。过程虽是辛苦了点,但指导起写作来底气更足。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他还说:“但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从我们语文教师的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文章能手,很值得我们为此开一个庆祝会,因为这正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乃至提高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一项基本建设。”不仅如此,潜入散文创作的水底,其实你也会感到其乐无穷:你会感到教学的眼光变得更“毒”了,你更愿意去细究文句,教学更游刃有余了,情感更细腻了,思维更缜密了,对生活的捕捉更敏锐了,更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与收获。(479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