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构建有效课堂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如是说。那么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构建有效课堂呢?
我个人有以下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明确教材的功能,摆正教材的地位。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他提倡教师应把教材视为一种“抓手”, 充分发挥教材的“反三”作用。我们很多教师备课的出发点仍是“教教材”, 仍然是侧重教学的结果,而新课标强调的是过程与方法,需要的是“用教材教”。一字之差,结果迥异。只有具备了“用教材教”的意识,才能真正做到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学生学到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而不是死的知识点。以此为出发点去备课、上课,才具备了有效课堂的基础。
二:掌握学情,备好学案。
于漪老师指出: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教师要认真研究学情,要充分认识到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无的放矢;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一份详细的学情分析应包括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分析等。教师学情分析越充分,越到位,课堂教学就越有效。
建构主义的创始人约翰·杜威和皮亚杰分析得出:学生更乐于通过积极建构学习新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或照搬从教师或课本获得的信息。很多学生就反映:语文课很死板,内容都是课本上的,有很多我们都知道了,老师还在讲。这就提示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案,更要备学案。一份认真编写的学案能使学生的学习任务具体,应该研究探讨的问题指向明确;能使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做到有的放矢;更能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
三: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语文课堂要趣味十足,丰富多彩,我个人有以下三点体会:1、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诗词教学课、优美散文课等就很适合用。2、巧妙恰当的提问。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要注重开放性问题的预设。如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妇,你会如何做?如果你是于勒,在外发达了,回来后会不会满足菲利普夫妇的愿望?学生讨论热烈,讲出了许多原本我认为需要教师讲的内容,效果很好。3、让学生当一回“老师”。有的篇目内容较为简单,学生自学基本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我就要学生自己来上,让他们当一回“老师”,学生们积极性特别高,提问、讨论、合作交流,有模有样,有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感觉,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给了学生锻炼的机会。
总之,构建有效课堂不仅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其学习的能动性;更要我们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领域,提高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适应新的教学形势,使教者乐教,学者乐学。